• 网站首页
  • 期刊导读
  • 期刊介绍
  • 投稿指南
  • 邮箱投稿
  • 在线投稿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民国非常经典的15首旧体诗,对仗工整意境深远,
  • 作者:网站采编

    万树梅花月正圆,蓑衣滩畔系归船。

    名句:此去壮图如可展,一鞭晴旭返中原

    苏曼殊(1884—1918),近代作家、诗人、翻译家,广东香山县(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)人。原名戬,字子谷,学名元瑛(亦作玄瑛),法名博经,法号曼殊,笔名印禅、苏湜。光绪十(公元1884年)生于日本横滨,父亲是广东茶商,母亲是日本人。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,通晓日文、英文、梵文等多种文字,可谓多才多艺,在诗歌、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,后人将其著作编成《曼殊全集》(共5卷)。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,苏曼殊曾在《民报》、《新青年》等刊物上投稿,他的诗风“清艳明秀”,别具一格,在当时影响甚大。

    名句:行囊羞涩都无恨,难得夫妻是少年

    芒鞋破钵无人识,踏过樱花第几桥。

    孤愤真防决地维,忍抬醒眼看群尸?

    春雨楼头尺八箫,何时归看浙江潮?

  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,望我故乡;

    安用螺纹留十指,早将鸿爪付千秋。

    曾因酒醉鞭名马,生怕情多累美人。

    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

    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桥横铁索寒。

   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

    天苍苍,野茫茫,山之上,国有殇!

    梅岭三章(三首选一)

    行囊羞涩都无恨,难得夫妻是少年。

    平生一掬忧时泪,此日从容作楚囚。

    著名小说家:郁达夫

    鲁迅(1881年9月25日-1936年10月19日),原名周樟寿,后改名周树人,字豫山,后改豫才,“鲁迅”是他1918年发表《狂人日记》时所用的笔名,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,浙江绍兴人。著名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,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,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。毛泽东曾评价:“鲁迅的方向,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。”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、文学批评、思想研究、文学史研究、翻译、美术理论引进、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。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,蜚声世界文坛,尤其在韩国、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,被誉为“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”。

    运交华盖欲何求,未敢翻身已碰头。

    契阔死生君莫问,行云流水一孤僧。

    破帽遮颜过闹市,漏船载酒泛中流。

    寄意寒星荃不察,我以我血荐轩辕。

    悲歌痛哭终何补,义士纷纷说帝秦。

    名句: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

    灵台无计逃神矢,风雨如磐暗故园。

    名句:温柔乡是英雄冢

    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。

    本事诗

    自题小像

    名句:取义成仁今日事,人间遍种自由花

    将自永宁归家先寄内

    茫茫宙合将安适?耿耿心期只尔论。

    将军诗人:陈毅

    孤愤

    不是樽前爱惜身,佯狂难免假成真。

    著名戏剧家:田汉

    宵来忽作亡秦梦,北伐声中起誓师。

    劫数东南天作孽,鸡鸣风雨海扬尘。

    目断风云天际恶,手挟铁槛使人愁。

    访安如

    陈去病(1874—1933),中国近代诗人,南社创始人之一。江苏吴江同里人。因读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,毅然易名“去病”。早年参加同盟会,追随孙中山先生,宣传革命不遗余力。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,都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 ,风格苍健悲壮。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(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,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)中文系教授。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、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。1933年,病逝于故乡同里镇。

    名句:葬我于高山之上兮,望我大陆

    名句:曾因酒醉鞭名马,生怕情多累美人

    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间正道是沧桑。

    国民党元老:于右任

    自嘲

  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,望我大陆;

    马君武(1881~1940) 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、政治活动家、教育家。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和首任校长。原名道凝,又名同,改名和,字厚山,号君武,汉族,祖籍湖北蒲圻,生于广西桂林。1902年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,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,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,《民报》的主要撰稿人。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,参与起草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及《临时政府组织大纲》,旋即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,后又担任孙中山革命政府秘书长、广西省省长,北洋政府司法总长、教育总长。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。

上一篇:以“真秦之声”见证薪火相传

下一篇:镇宁民族特色文化作品亮相东盟教育交流周

返回顶部

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国民族教育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
首页

联系

投稿